田学斌: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发布日期:2017-12-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量:790

原标题: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华。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建设美丽中国”部分收录的5篇文稿中,蕴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思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十一部分各篇文章中有充分体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不是在自然界之外的。如果我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那么就会造成人类对地球上生态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结果将会既破坏自然界,又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人类因此离不开自然界,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来对待自然界,对自然界树立应有的生态保护意识。

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思想。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方面人类作为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能动性决定了人不是为了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着,而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着;受动性决定了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肆意妄为,必须服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指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他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晶莹的雪峰、神奇的冰川、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之所以为此物的独特价值。自然价值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相应的经济补偿。

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的空间均衡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各国普遍感觉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所居住的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平衡点,在发展进程中确保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都不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人与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类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就要珍惜和爱护大自然的赐予,对自然怀着感恩之心,自觉自愿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律,是对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在人和自然关系认识上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大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所谈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弘扬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和当代西方先进生态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是全人类优秀文化积淀融合的结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扎根于中国大地,它既深刻,具有先进的现代性;又接地气,具有可行的现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人类文明观的进步与升华。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从哲学的高度,从文化的厚重上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观。在思维方式上坚持整体地、系统地、联系地、发展地考虑问题。在行为方式上,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持自然“清水芙蓉”的本色和“天然雕饰”的风貌;开发要顺应山川的巍峨秀丽,河流的蜿蜒舒展,森林的层峦叠翠,生物的多样纷呈;发展要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纳污容量。在价值观上,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价值理念,把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同等看待。

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正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项目标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建设的特点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尊重生态规律,下决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关键是要抓住三个重点问题。首先,坚持节约利用资源,实现永续发展。其次,切实保护珍惜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最后,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确,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通过推进科技、教育、金融、土地、环境制度改革,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率,遏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

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种理念的体现,理念也会塑造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就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地诠释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最合宜的生活方式指明了道路。如果说工业文明是西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革命性创新,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东方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向,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们才能构建起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作者系水利部副部长)

会员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点此找回密码